许多人会把电动方程式比作是没有引擎轰鸣声的 F1,但实际上,现在的电动方程式比 F1 差太远了。
虽然电动方程式是国际汽联第一流其余电动车赛事,然则受限于政策和手艺,电动方程式的出色水平依旧不及 F1。
时刻往回倒到 2014 年,第一届电动方程式,10支车队,20名车手,40台赛车。每支车队装备 2 名车手和 4 台赛车,赛车数目比车手多一倍的缘由,是事先的电动方程式一致运用的是斯帕克赛车手艺公司所制作的斯帕克雷诺SRT-01E电动赛车。整车的电池容量有限,当驾驶的赛车没有电力时,车手会将车驶入维修站,以后下车疾驰100米再登上一辆已完成充电的赛车。
虽然人人都晓得电动车的机电机能上风,加快很快,FE 赛车可以或许用不到 3 秒就从 0 千米/小时加快到 100 千米/小时,然则由于受限于机电后段加快才能欠安和电池容量,以是电动方程式一样平常接纳间隔较短的“街道赛”赛道,赛道对照规范的 F1 赛道短且窄,这就意味着超车很难,再加上一切的车手第一年时刻都用的是统一款车,一样的动力单位,以是各厂商之间真的是很难拉开差异,肯定水平影响了竞赛观赏性。
然则电动方程式的发展速度相称快,国际汽联为了包管竞赛观赏性,对这项新赛事的竞赛划定规矩每一年也会有许多调解。2015 赛季最先,虽然后轮驱动,车架和动力电池这些照样赛事委员会一致供应的,然则机电这一中心动力单位许可车队本身设想,除此之外车队还可以或许本身调解赛车的换流器、变速器和冷却体系。固然,划定规矩底线照样有的,赛车和车手的总重量不克不及低于 800kg,车辆的最大马力为200kW。
国际汽联这么做的目标实在也很简单,让车队有时机展现本身的手艺气力,赛车正本就是各家厂商展现本身手艺的秀场,在划定规矩进一步摊开后,越来越多的车企情愿以官方的名义去到场电动方程式。
2019 年的电动方程式一共有 11 支车队,这内里就包孕 6 家厂商车队:宝马、奥迪、捷豹、蔚来、DS、日产。除这几家,疾驰和保时捷很早就宣告将会在下个赛季到场电动方程式。
但是纵然是场队到场,电动方程式的观赏性照样比 F1 少了不止一个量级,2019 赛季每场电动方程式的时刻是 45 分钟加一圈,从演习赛到排位赛到正赛一天内完成,每场竞赛车手也只会取得一套全新的轮胎,险些不需要换轮胎。而 F1 则要庞杂很多。别的纵然各家厂商车队进入 F1,可以或许经由过程对机电的研发投入来让本身比竞争对手快,电动方程式的竞赛每每在末了撞线时刻照样险些一切车手仅仅只差毫厘,拥挤撞线。
照样为了增添观赏性,国际汽联给电动方程式想出了一个“异常中国选秀节目式”的彩蛋,即每场竞赛,车迷们可以或许经由过程种种交际媒体渠道为本身喜好的车手投票,为他们供应分外的赛车动力的 Fanboost,车手们还可以或许驶过驶过赛道上的激活地区来取得更高的输出功率,竞赛时期的规范功率是200千瓦,而驶过激活地区时,车手们能取得225千瓦的功率。
往年三亚时刻我们也在现场观赛,竞赛的出色水平肯定是比前两年强上很多,但本质上车辆机能和赛道大致稳定,电动方程式照样没法成为车迷心目中的顶级汽车赛事。
但纵然是如许,各家厂商照样想要到场这个赛事,实在也是由于很简单的一个逻辑,靠低本钱博得高眼球,电动方程式关于厂商来讲性价比很高。电动方程式就像是汽车赛事中的小米。
比拟于动辄就需要上亿美圆投入的 F1,电动方程式的车队投入险些可以或许砍掉一个 0,万万级别就可以取得不错的结果,找个才能出众的车手,自研一套机电体系或许痛快直接购入一套供应商计划,列入一个赛季的本钱能够还不如某一些汽车大厂在机场或许闹市区投告白的用度高。
然则关于已在消费者范畴有纯电动车产物结构的厂商来讲,在电动方程式中博得竞赛,就如同向天下证实,我家纯电动车的手艺是最好的,太划算了。并且关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讲,他们并不会以为电动方程式和 F1 终究有甚么差异,都是间隔一样平常生涯异常悠远的顶级汽车赛事,只管电动方程式的票价确切已异常廉价和亲民。
另一方面现在电动车的手艺才能实际上是要远比现在电动方程式所能完成的要强很多,电动方程式还在早期阶段,每一年的竞赛划定规矩都有大幅度调解,纯电动是全球都挑选的将来趋向,关于财大气粗的车厂们来讲,越早进入这个赛事,就越可以或许占有主动性,灵活调解,让本身的投资和名声收益最大化。
末了是一点期待,中国车手在进军 F1 路上好像一向不太顺遂,电动方程式是个风口,中国车手们加油。
本文一切照片由奥林巴斯 E-M1 Mark II 与 M.ZD 12-100mm PRO 镜头拍摄,作为一台高速对焦无反相机,这款机械在拍摄像电动方程式这类高速活动时刻对焦异常快。
将来眼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立异!,
【煜飞网络】专注网络营销,广告系统设计!
煜飞网络,团队来自好耶,分众等广告公司,在网络广告,互联网营销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