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学术经纬(ID:Global_Academia),作者:药明康德,头图来自:东方IC
本日,最新一期的《细胞》杂志上刊登了两篇关于肥胖的研讨论文。来自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两支团队离别发明,一些遗传变异能让肥胖的风险飙升,另一些遗传变异则能让人更修长。不幸的是,这两者的干系其实不是对等——“肥胖”变异可以或许让个别比同龄人胖上20多斤,而“瘦身”变异则只能瘦个5斤……
▲本日《细胞》杂志刊登了两项关于肥胖的研讨(图片泉源:《细胞》官网截图)
一、用基因变异展望肥胖
在第一项研讨里,哈佛医学院领衔的一支研讨团队想要寻觅与肥胖有关的遗传要素。他们起首剖析了一个30万人的大型数据库,个中有200多万个遗传变异可能会影响到BMI指数。随后,研讨人员们将这些变异与志愿者们的现实体重举行比对,举行联系关系,并盘算出了每个遗传变异对BMI的影响。
终究,这些剖析效果被汇总成了一个庞杂的模子,依据200多万个遗传变异的状态,可以或许终究取得一个数字,它反应了一个人的肥胖风险。
随后,研讨人员们最先测试这一模子的正确水平。他们又取得了别的30万人的数据和BMI数值,并发明在他们的模子展望下具有“高风险”的个别中,大约有83%确实存在超重或者是肥胖的征象!这表明了这一模子的可靠性。详细来看,具有“高风险”遗传变异的个别,均匀体主要比“低风险”个别重13公斤!另外,他们严峻超重的风险也要凌驾25倍!
“使人惊奇的其实不只是体重,”本研讨的负责人之一Sekar Kathiresan传授说道:“若是你有较高的肥胖风险,你得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心衰、和腿部血栓的风险也会上升。”
▲本研讨的图示(图片泉源:参考资料[1])
并且研讨人员们也发明,这些遗传变异其实不是倏忽让人“中年发福”,而是在儿童时代就可以或许带来显着的转变。在3岁的人群中,带有那些“易肥胖”遗传变异的儿童,体主要来得明显更重。到了18岁成年时,相较带有“不轻易肥胖”遗传变异的青少年,他们的体重均匀可以或许超越12公斤!这一差异可以或许连结到中年。
依据这些数据,研讨人员们以为,我们可以或许经由过程剖析基因组里的遗传变异,一出生就取得一个人毕生的肥胖风险。若有须要,我们可以或许提早干涉干与,将肥胖抹杀于无形。
二、不轻易胖的荣幸儿
在第二项研讨里,剑桥大学的一支团队对MC4R基因举行了深度剖析。
长久以来,人们就晓得一些基因会影响到人们的体重,个中之一就是MC4R基因。它所编码的是一种受体,其功用就好像“开关”一样,能调控食欲。
为了更好地相识这个基因在人群中的变异状态,研讨人员们对50万人中的61种分歧MC4R基因变异做了详细剖析。与预期一样,这个基因的很多变异会让照顾者更轻易涌现肥胖征象。
但与此同时,研讨人员们也视察到了一些风趣的征象——别的一些MC4R基因的变异,好像不只不会致使肥胖,还会对肥胖起到珍爱作用!
为了给这个风趣的征象找到谜底,研讨人员们进一步对MC4R受体的功用做了探究。他们发明,MC4R的详细功用是在饭后通知大脑已吃饱,该住手进食了。那些会致使肥胖的变异,恰好会损坏MC4R受体的这一功用。因而,大脑关于食欲的掌握能力有所下落,让人轻易肥胖。
与之相反,另一些变异看似能将MC4R的功用锁定在“开启”状态。与之对应,这些照顾者吃得更少,体重也相对更轻。研讨人员们发明,体内两条MC4R基因都涌现这类“瘦身”变异的个别,相较没有这类变异的对比,体重均匀要轻上5斤,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风险也要低50%。
▲本研讨的图示(图片泉源:参考资料[2])
“为何有些人轻易肥胖?这项研讨展现了遗传学在个中的主要作用,”本研讨的负责人之一Sadaf Farooqi传授说道:“它也展现了有些人具有一些能珍爱他们免于肥胖的基因,这非常荣幸。”
据估计,照顾这一“瘦身”变异的荣幸儿,大约占人群的6%。
三、总结
这两项研讨从遗传学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基因变异对肥胖的主要影响。但研讨肥胖的一些科学家们在《科学》杂志的一篇消息批评中讲到,把肥胖的缘由见怪于基因,本身不主动追求转变,是这些科学家“最不情愿看到的征象”。
只管我们还不晓得怎样尽早干涉干与“高肥胖风险”个别的生涯,但现有的主流看法以为,减肥无外乎“管住嘴,迈开腿”。在饮食和活动的辅佐下,我们能力真正掌握好本身的体重。而关于不幸已涌现超重以致肥胖征象的患者,基于肥胖相干基因的最新明白,也有助于我们开辟新的减肥药,减缓他们的病情。
参考资料:
[1] Amit V. Khera et al., (2019), Polygenic Prediction of Weight and Obesity Trajectories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Cell, DOI
[2] Luca A. Lotta et al., (2019), Human Gain-of-Function MC4R Variants Show Signaling Bias and Protect against Obesity, Cell, OI
[3] Researchers use genetic profiles to predict obesity risk at birth, Retrieved April 18, 2019
[5] New genetic ‘risk score’ could predict obesity odds, Retrieved April 18 ,2019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学术经纬(ID:Global_Academia),作者:药明康德
*文章为作者自力看法,不代表虎嗅网态度
本文由 学术经纬© 受权 虎嗅网 宣布,并经虎嗅网编纂。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连结文章完整性(包孕虎嗅注及其他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5247.html
未依照范例转载者,虎嗅保存追查响应义务的权益
将来眼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立异!,
【煜飞网络】专注网络营销,广告系统设计!
煜飞网络,团队来自好耶,分众等广告公司,在网络广告,互联网营销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