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宇琦
编纂 | 吴燕雨
在“悄无声息”间,第38届香港影戏金像奖于昨夜落下了帷幕。
摘获7项大奖的《无双》,成为了当晚的最大赢家,其次则是《红海行为》(3项),这两部合拍片,掩盖了许多纯港片的毫光。但这并没有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早在本届金像奖提名宣布之时,便由于协作影片太弱,而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也间接作育了这场“史上最清淡颁奖礼”。
获最好影片、最好导演、最好编剧的庄文强
如许一种局势的出现,对金像奖来讲并非一个好的旌旗灯号。这个降生于香港贸易片黄金时期的影戏奖项,如今正在和主流贸易影戏渐行渐远,有多位靠近香港影戏家当的从业者向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慨叹,以为“金像奖越办越小”“愈来愈窄”,正逐步成为小圈子的狂欢。比拟于同为“华语影戏三大奖”的金马奖,如今的金像奖无论是从参评影片的整体水准,照样存眷度,都很难代表华语影戏的最高程度。
而由于金像奖对参评影片、影人的“香港配景”有着较为严厉的请求,以是金像奖的失踪背地,实际上是香港影戏的运气写照。
曾几何时,这里是亚洲影戏的中间,全球的影戏爱好者眼光都群集在这里。可现如今,港片年产量不外五六十部,当地市场被好莱坞大片和韩国影戏所挤占,好的导演、编剧纷纭北上与年青的内地创作者们协作,现存的当地市场空间实在不足以再支持有影响力的贸易大片降生——《无双》的伶仃求败,宛如当下香港影戏的一块遮羞布。
更值得焦炙的,是将来。
拿下最好编剧奖的《无双》,脚本纲要早在十年之前就已写好,只是无人愿接。十年以后,当人们慨叹其故事之精巧时,才发明市面上拿得脱手的香港警匪、立功贸易片已很少了。实在不止是警匪片,许多香港范例片的“库存”都在被斲丧殆尽,三年前梁家辉就曾说过:
“香港是个异常小的处所,从1960年代到本日,黑社会由兴起到消灭,警队从贪腐到清廉,这些故事都已讲完了,另有甚么可以也许讲的呢?”
《无双》
一样在被“斲丧殆尽”的,另有香港的人材贮备。无论是《无双》里“重回年青”的发哥和郭天王、照样再度捧得影帝的黄秋生,都是出道40年高低的行业白叟;而拿下最好女配的惠英红,早在1982年就摘获过首届金像奖影后,直至本日她依然是香港影坛的标志性女星;被获奖者们说起最多的古天乐,虽然往年没有得奖,但将来几年他另有十几部影戏要上……看了二三十年港片,最有观众缘的依然是这帮已火了许多年的白叟。
曾美国人用“尽皆偏激,尽是癫狂”传递了对港片的“不屑”,却不曾想到,事先的偏激燃尽了香港影戏的将来,有朝一日人们会最先忧郁要与港片渐行渐远。
黄金时期
1982年,《影戏双周刊》与香港电台协作举办了首届香港影戏金像奖颁奖典礼,对昔时的优异影人和影片举行赞誉。《影戏双周刊》做这一奖项的初志,是由于彼时香港并没有本身的影戏节,而以其编纂团队为代表的一群香港影人,抱着对香港影戏的“责任感”,以为应当经由过程评优来推进行业的生长。
第一届金像奖最好影片《父子情》
那是香港影戏的黄金时期,所有人都对香港影戏的将来自信心满满。
80年代初,香港已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高速生长的经济为影戏家当的蓬勃生长和消耗市场的壮大,奠基了物质基本;与此同时,许鞍华、徐克等新锐导演最先入行,引发了香港的“新浪潮”活动,推进了香港的影戏美学改变,也标志着港片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破裂——更具香港当地特征的影戏最先成为汗青主角。
一时间,以武侠片、行动笑剧为代表的贸易片与种种文艺片,都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底本就非常郁勃的影戏家当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全部80年代,香港影片的年产量能保持在百部摆布,影戏总产值一度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1981年1月30日,笑剧片《漂亮保镳》于春节前夕上映,在生齿唯一500万的香港,创下了287万的汗青观影人次记载,并让“贺岁片”这一看法最先风行。值得一提的是,287万这一数字直到本日依然是港片影史观影人次序递次一,不仅云云,香港影史前十中的其他影片也都出自80年代,事先港片在当地的壮大号召力可见一斑。
《漂亮保镳》
但港片之以是能云云郁勃,更重要的一个缘由在于其具有远大于香港当地市场的外洋市场:那些年里,许多港片可以也许远销北美,在数千家影院里上映;而由于事先周边的国度和地区的影戏家当不敷兴旺,以是港片在日韩、东南亚和台湾等地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事先的台湾,一样迎来了经济的高速生临时,公众文娱消耗的需求最先激增,但由于台湾影戏工业实在不敷成熟,以是有着邻近文明配景的港片成了最好的挑选。台湾一度对港片完成了“全开辟政策”,只需不含敏感要素的内容险些都能引进,以至于港片在台的市占率曾到达40%以上。
彼时,韩国的影戏业因政治问题正堕入低迷,有关部门为救市引入了包孕《好汉本色》《倩女幽魂》在内的多量港片,从而使得周润发、张国荣、王祖贤成为一代人追捧的偶像。1988年《好汉本色》上映后,被评为韩国“年度影戏”,片中小马哥同款风衣在汉城陌头随处可见,而张国荣更是集万千痛爱于一身,他代言的巧克力事先在韩销量直接翻了300倍。
韩剧《请回覆1988》里主角们看《好汉本色》
这一时期,一样是香港和内地影视交换、协作的蜜月期。跟着内地文明市场逐步摊开,香港资本、影片和明星有了更多进入内地的时机,大批合拍片也由此而降生。1982年,本钱不外200万港币的《少林寺》于内地上映,在票价只要1毛的情况下卖出1.6亿元;同期,该片还在香港、日本和韩国离别卖到了1616万港币、40亿日元和51亿韩元,创下多项票房记载。
用博纳影业董事善于冬的话来讲,事先的香港导演可谓“点石成金,拍甚么都赢利”。
云云大的市场空间和影响力,自然会吸引到资本的倾斜。全部80年代里,有大批香港财团最先在影戏家傍边加大投入,麦嘉、石天、黄百鸣、洪金宝等明星都在资本的搀扶下竖立起了本身的影视公司也许院线,嘉禾等巨子更是将影院开到了亚洲其他地区。为了可以也许和香港影视家当绑定得更严密,台湾八大制片公司也纷纭来港,组建分公司、投资拍影戏。
嘉禾等巨子更是将影院开到了亚洲其他地区
然则资本的疾速涌入,也让影视家当有了过热的势头。导演许鞍华称,事先有许多台湾市井跑到香港来买片花,这让许多香港影人遭到好处的使令,最先量产一些精雕细刻的影戏。“(台湾市井看到片花里)有两个明星的名字跟武打,连导演是谁都没甚么干系,就把钱都给了。因而许多人就去抢明星,抢了明星就拍,有许多影片是欠好的。”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片年产量已到达两三百部,远超市场所能消化的数目。明星片酬和制造本钱也随之赓续被炒高,有的范例片本钱在两三年以内翻了两倍。全部行业看似一片红火,但实在满是泡沫,大批影片基本无利可图——此情此景,和如今内地影戏家当所阅历的阶段,何其相似。
乱世傍边,危急已悄悄埋下了种子。
港片危急
泡沫究竟照样被戳破了。
到了90年代,跟着香港回归的日子逐步邻近,处在“前97”时期的香港被对将来的不确定和渺茫所笼罩着,大批港人挑选移民,并带走了多量资金。这傍边,包孕了许多影戏公司背地的财阀,而刚刚来港不久的台湾制片商,也都纷纭挑选了撤资。
失去了金主的香港影戏家当,很快便走向式微。90年代初,新艺城、德宝等影企巨子,均挑选转投地产等行业,逐步减少影戏营业。危急之前,武侠片、行动笑剧等是香港年产量最大的影片范例,但在资本撤出后,许多大制造便无以为继。加上焦炙心情众多,剩下的中小体量公司,有很多都转去拍本钱更低的无厘头笑剧或是文艺片。
1999年《笑剧之王》,这句台词也被以为是对香港的鼓励
“1989年年终的时刻,我还同时在演着3部影戏、都是主角,而且3部影戏都很卖座。然则到了昔时岁尾,倏忽就没有甚么行动片开机了,满是笑剧片、文艺片。”做打女身世的惠英红通知毒眸,好像一夜之间,港式行动片就消逝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香港影戏家当内部最先出现危急的时刻,外部袭击也随之而来。
为了挣脱关于香港影戏的依托,台湾、韩国最先连续出台相干政策,以限定港片在当地的生长。在事先,许多香港影人已意想到了这可能会致使的危急,周星驰就在1992年的一篇日志里写下:“据闻台湾片商近来以联手购置港片的要领,以抬高港产片的价格……台湾片商有次新例,是为保证他们的好处,实属无可厚非,香港片商要谋对策……多些新市场,如许便无需太过倚靠台湾。”
然则还没等新市场被开辟出来,变局就已发生了。1994年,台湾当局摊开好莱坞入口片配额、扩展外片上映的影戏院数目,引来了多量美国大片。1992年时,港片在台湾的市占率一度高达47%;而在配额开放后的几年里,这一数字一同下跌;待到90年代末期,港片市占率只剩下不到4%了。
一样在这一时期,内地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以后深化影戏行业机制革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摊开影戏市场。1994年,分账大片政策最先实行,《亡命天涯》作为第一局部账大片进入内地。只管内地没有像台湾一样完整摊开这一市场,但分账大片的出现照样分食了港片的蛋糕。
《亡命天涯》作为第一局部账大片进入内地
内部家当危急、外部市场萎缩,让香港影戏小心翼翼。而就在此时,压垮骆驼的“末了一根稻草”不期而至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急发作,香港、东南亚等地失业率激增,股市和楼市纷纭下跌,地区经济最先瓦解。
经济下行的配景下,仅剩的几家大影企也最先紧缩营业,比方嘉禾的主营营业就从制片最先向刊行改变。1992年是香港影戏的顶峰,港产片总数高达175部,票房到达12.4亿港元,占香港昔时总票房的79%;而到了1997年,整年只消费了86部港片,总票房下跌至5.46亿港元,港片占昔时总票房的比重滑落至47%。
1992年香港影戏票房冠军《审死官》
而更严重的是,经济的不景气也袭击了香港观众观影的热忱,一名阅历过那一时期的香港影人通知毒眸:“有那末一段时间,香港观众都不爱去看影戏了。谁人时刻实在许多好莱坞大片的质量还挺不错的,然则人人依然提不起热忱,不去恭维。”
1993年,香港整年的观影人次到达了4500万(而昔时香港常住生齿不外才600万),但到1999年时便已锐减至2000万。受此影响,许多影院也只得关门或转卖,革新成为商场等。1993年,全香港共有影院190家,到90年代末时只剩下60家,嘉禾以至直接摒弃了在港的院线营业。
只管金融危急带来的影响在1999年前后逐步减小,但香港影戏家当遭受的重创倒是不可逆的。一方面,作为港片重要市场的台湾,已然被好莱坞大片占据,港片和台片一样险些没了生计空间;另一方面,在那几年里韩国、日本青出于蓝,成为新的东亚影戏文明中间,并敏捷抢占了剩下的一多量市场。
外部市场损失后,想要单单依托有限的当地市场来重塑光辉实在不太实际,因而许多相干影人便有了“外迁”、做合拍的设法主意。然则外迁这条路实在欠好走,据于冬往后回想称:“(金融危急后)一班香港导演跑去韩国,跟韩国合拍,效果韩国市场、韩国导演起来了,把他们打了进来;他们又跑去日本,很快日本当地影戏也起来了,又把他们打了进来。”
2001年香港、韩国合拍片《白兰》
面临日就衰败的香港影戏,消极的心情赓续舒展,无望如影评人列孚,则以至直接在《明报月刊》上,发出了那句典范的哀叹:“香港影戏已死!”
“末了的故里”
几经曲折后,一些香港创作者终究将眼光瞄准了潜伏市场空间更大、但影戏家当基本不牢的内地。
“香港回归之初,许多人实在不看好内地影戏市场,但我一向深信内地的潜力。”安泰影业的老板江志强,是最早意想到内地市场将大有可为的香港影人,早年间和张艺谋、田壮壮等人的频仍打仗,让他置信,这批“内地导演的才能真的异常强”“事先的才能已凌驾很多香港导演了”。
因而,就在许多人都不看好张艺谋能拍好贸易大片的情况下(点此浏览:张艺谋寻觅张艺谋),江老板武断脱手支援,帮张艺谋和外洋投资商搭上线,斥资亿元拍摄了《好汉》。在整年总票房只要9亿元的2002年,《好汉》胜利拉动了1100万人进影戏院寓目,斩获2.5亿票房,直接推进中国影戏进入大片时期。自此,安泰便和内地市场深度绑定在了一同,今后十余年里又推出过《寒噤》《捉妖记》等大卖的合拍片。
《好汉》推进中国影戏进入大片时期
就在安泰等公司主动走入内地的同时,一些内地影企也在勤奋搭建两地间的桥梁。事先恰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先冒头的阶段,为了能在国企的把持下闯出一片天,这些新兴公司纷纭和有着成熟制片履历的香港影人展开了协作。
将贺岁片在内发扬光大的华谊兄弟,于2001年团结设立在香港的亚洲哥伦比亚影戏制造公司,配合出品了影戏《大腕》,以近4000万票房斩获了昔时的国产片票房冠军,也开启了华谊与香港方面协作的序幕。从那以后,华谊还连续介入了《工夫》等片的出品,《世界无贼》等华谊代表作的背地亦有港资的身影。
而拿着国度广电总局宣布的第一块影戏刊行派司的博纳,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刊行公司,也早早就最先争夺港片在内地的刊行资历。21世纪初期,于冬时常会亲身往复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向香港影坛的大佬们做自我倾销,并被一些人玩笑为是“港片市井”。
于冬的主动为他争夺到了刊行合拍片《天脉传奇》的时机,他赌上身家初次在该片上尝试了保底分账的形式,保底费高达400万元。终究,《天脉传奇》在内地收入了3000万票房,一举奠基了博纳在港片、合拍片刊行上的地位。
《天脉传奇》
随后,《无间道3》等大片纷纭找上门来,比及2009年时,80%在内地公映的港片都是由博纳刊行的。而从2003年起,博纳也逐步介入到出品营业傍边,现如今港式大片、中港合拍片已成为了博纳出品营业的中心,从《智取威虎山》《追龙》到《红海行为》《无双》,博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地险些都是香港主创。
更重要的是,如《好汉》《天脉传奇》如许的胜利案例出现,让许多香港影人看到了内地市场的潜力与可能性,这大大刺激了他们北上的刻意。
为了能在2003年的贺岁档分一杯羹,2002年岁终,寰亚、中国星离别开拍了《老鼠爱上猫》和《百年好合》。效果这两部制造周期极短的影戏(《百年好合》从开拍到送审只用了一个月),在彼时影片还非常匮乏的内地贺岁档,拿下了2200万和1000万票房(均为年度前二十)。以至于随后一段时间里,大批香港片都要在依照国内合拍片的前提调解拍片战略,能报批合拍片的项目才挑选开机。
《百年好合》
到了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竖立更严密经贸干系的支配》(简称CEPA)的正式签订,则为香港影人和影片北上铺平了途径。依照CEPA中的相干规定,港产片将不再遭到引进大片的入口限定,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则可以也许作为内地影戏举行宣扬和放映。
该协定在2004年正式见效,但在刚签订后,中国星、寰亚等公司就已如饥似渴地将许多营业迁到内地,令那年的香港合拍片总数也飙升至28部。而到了2004年,内地整年最卖座的三部影戏,《工夫》(1.73亿)、《十面埋伏》(1.56亿)和《世界无贼》(1.26亿)均为合伙影片,而英皇出品的《新警察故事》则在内地拿下4000万,革新了合拍片票房记载。
《新警察故事》
随后几年,CEPA连续就香港影戏又签订了多项补充协定,包孕许可合拍影戏在香港制造等,给到合拍片和香港方面更多的政策方便。再加上互联网的生长紧缩了港片在香港的市场,因而当港片在内地市场繁荣之时,香港当地市场却逐步萎缩。2008年,港片年产量唯一50部、香港票房只要2.5亿港币(和1981年相称),这进一步刺激了多量香港影人回身北上。
而此时正值内地影戏家当生长的发作期,百亿票房时期的到来,让影戏在内地成了一门抢手的买卖,如同昔时香港影戏的黄金时期一样平常,多量跨界玩家最先进入内地影戏家当,影戏产量最先激增——2005年,国产片年产量不外260部摆布,而仅仅过了五年,这一数字就翻了一倍、到达520部以上。
“市场霎时最先膨大,事先每一年开机的影戏都有近千部,然则内地成熟的贸易片导演又有若干?市场需要大批的主创,正好香港影戏家当又很成熟,以是一定是先从香港找人。”一名临时和香港导演有着密切协作的影视公司卖力人通知毒眸,从八年前最先,内地关于香港导演和影人的需求最先激增。
最夸大的时刻,许多人直接提着一大箱子现金,去找北上的香港导演追求协作。事先北上的香港导演里,可以也许数得上名字的人,险些每一个都背了十部高低的片约,一些轻微大牌一点、知名度较高的香港导演,片约以至能排到七八年以后。
兜兜转转一大圈,许多香港影人终究意想到,“内地市场才是他们末了、最名贵的故里”。靠着《十月围城》拿下金像奖最好男配角的谢霆锋很清晰,如许一轮转变对香港影戏来讲意味着甚么,他曾通知媒体,北上代表了更雄厚的可能性。
“坦白说,是一个重生的时机。”谢霆锋说。
消逝的港味
凭借着相对成熟的制片履历,香港影人在北上以后,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内地的影戏家当和市场,尤其是在2010年后的高速生临时里,许多记载背地都有香港影人的身影:许诚毅的《捉妖记》,在暑期档斩获24亿元,成为汗青上首部票房20亿+的华语影戏;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拿下了两个年度华语票房冠军,《美人鱼》更是将内地影戏市场带入了单片30亿时期……
《美人鱼》将内地影戏市场带入了单片30亿时期
但就在香港影人改变着内地影戏行业和市场的同时,内地市场也在影响着香港影人和香港影戏。为了投合市场需求,近年来许多合拍片在口胃和作风上,都最先更倾向于内地的喜好,底本香港影戏中的“港味”在这个过程傍边逐步消逝了。
于内地大热的《追龙》,在香港也只是回响平平,许多香港人以为该片实际上是以内地的视角“窥伺”九龙城寨。一名刊行人士则通知毒眸,《新笑剧之王》如许打着周星驰招牌的影戏,在香港也险些没有甚么排片,由于“香港观众们也很清晰,这部影戏是拍给内地市场的”。
而到了本日,许多中港合拍片以至在价值观上也更切近内地的视角,《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为》《红海行为》,以至于《建军大业》,这些大热的主旋律影片背地,从导演到其他主创都不乏香港影人的身影。在北上的过程傍边,愈来愈多香港影人顺应了内地的观众和创作情况,也已充足融入到内地市场中。
《红海行为》后,林超贤另有一系列主旋律片要拍
事实上,如许一种转变,在香港影人团体北上的那一刻就已埋下了伏笔。
CEPA签订后,英皇文娱便将营业重心向内地转移,英皇团体创始人杨受成以至直言,2003年后英皇影戏基本上都是“内地观众口胃做主”:“谁喜好看,谁市场大,我们就要投合。”现如今,英皇作为重要出品方打造了《红海行为》《无名之辈》等影戏,据杨受成泄漏,英皇有快要90%的影视资本都倾泻在了内地。
此消彼长间,香港的当地贸易片市场则进一步萎缩。曩昔几年,香港年票房前十的影戏险些都来自美国和韩国。停止2018年,香港汗青票房榜前二十的影戏均是入口片,排片最靠前的华语影片《寒噤2》,则排到了二十名开外,票房仅6600万港币。
《寒噤2》排到了二十名开外,票房仅6600万港币
属于港片的谁人黄金时期,也许再也回不来了。
“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武行、技击文明等是最郁勃的时刻,也是帮派最疯狂的时刻,加上事先港片市场很大,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具有香港特征的贸易片。如今再想回到那样一个时期,种种前提都不知足了。”有资深从业者置信,“纯港片”可供探究的空间正愈来愈小。而某香港大影企的老板一样向毒眸慨叹:“就过往的履历来看,至少有凌驾一半(的港片范例)是没法再兴起了。”
只管如许的转变,在香港引发过许多争媾和关于纯粹港片终究失踪的担心、焦炙,但许多从业者也清晰,这确实是一个无可挽回的大趋势。身为光芒影业照料的香港导演陈嘉上就曾透露表现,香港市场很小,普通人的生涯又一模一样,以是除非拍小投资的影戏,不然基本没有拍片的时机。“要想拍投资大点的影片,导演就必须走到内地去。”
陈可辛的看法则更加直接:“我不会对峙拍香港影戏,生计是最重要的,由于你要站在擂台上,以是一同要去顺应和转变。”
陈可辛2007年以后导演的作品
但内地市场已然变了样子容貌,香港影人想要一向站在擂台上实在不轻易。
就在香港导演主动北上、而且掀起一股股新的高潮时,家当款式实在也在悄悄改变着:曩昔几年间,以宁浩、徐峥、陈思诚为代表的70后贸易片导演,和更年青的文牧野、郭帆等,纷纭登上了汗青的舞台,成为行业的主角。
“《泰囧》爆红算是一个最先,内地新导演起来后,内地和香港在影戏创作上的话语权实在已在逐步扭转了。”一名影评人通知毒眸,早在拍《人在囧途》时,一些关于笑料的局部就是由徐峥卖力指点的。“内地观众生长、转变得很快,叶伟民如许的香港导演,有些接地气的笑点实在不太能明白。”
这类干系在曩昔一两年里扭转得尤其显着。2018年暑假,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早早就退出了协作,谁人假期最风景的两个华语导演文牧野(《我不是药神》)和黄渤(《一出好戏》)都是第一次拍长片;2019年春节,周星驰的《新笑剧之王》上映一天便最先落伍,宁浩和韩寒执导的笑剧片,很快抢走了他的毫光,而最大的赢家当属最年青的郭帆。
《新笑剧之王》上映一天便最先落伍
如许一种玄妙的转变,也使得许多资本最先不再依仗香港导演。一名出品人向毒眸泄漏:
“初期多是北上的香港导演对照强势,但如今可供挑选的内地导演多了,内地资本最先在内容把控上变得强势了。新一批内地导演的兴起,确实挤占了香港影人的生计空间,许多香港影戏人在内地实在已接不到好项目了。”
新老交替间,人们才蓦地意想到,香港已很少有能与内地影人相“对抗”的新人出现。
近五年间,港产片年产量都在50-60部摆布,数目只要香港影戏顶峰期的五分之一。除开一些极具小我表达和心情的影片外,可以也许上映的影戏多为文艺片也许中小本钱的香港当地实际题材影片(《一念无明》《翠丝》等)。只管这些影片背地不乏翁子光、黄进如许优异的年青人,然则论及市场号召力和驾御大体量贸易片的才能,这代香港导演都很难和先辈和同龄的内地影人媲美。
《一念无明》
“郭帆第二部自力执导的长片就是《漂泊地球》这么大体量的作品,如许的事变基本不可能发生在香港的新人身上。”有靠近香港影戏圈的从业者向毒眸慨叹,黄金时期时,许多香港影戏人并没有有认识地去造就新人,如今再没有那末大的实践空间留给年青一代了——而比起港味的缺失和当下的协作,这也许才真正决议了香港影戏的运气。
前两年,梁家辉为了宣扬本身主演的一部合拍片,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采访中他无不怅惘地透露表现:“香港新生代的演员还没有起来,我替他们惋惜,由于如今香港没有甚么导演去挖掘他们的潜能。”转过甚,他又有些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愿望看到大陆影戏步香港影戏的那种后尘,要到某一时期才最先检讨的话,那可能会为时已晚。”
参考文献:
[1].政治、艺术抑或贸易——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影戏的互动与影响,赵卫防、张文燕,2018
[2].香港影视业百年,钟宝贤,2004
[3].港片北上乐与忧—析2002~2004年港产合拍片的内地市场状态,于冬,2004
[4].1979年以来,政策要素对港产合拍片的影响兼论港产合拍片生长的汗青流变,沈莹莹,2007
*文章为作者自力看法,不代表虎嗅网态度
本文由 毒眸 受权 虎嗅网 宣布,并经虎嗅网编纂。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赞同,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4380.html
将来眼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立异!,
【煜飞网络】专注网络营销,广告系统设计!
煜飞网络,团队来自好耶,分众等广告公司,在网络广告,互联网营销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