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坏雷达(badradar),作者:胡涵Marvin,原文标题:《与咪蒙共死》,题图:Vivian Maier。
1
昨晚睡前,看到咪蒙公司倒闭的消息,觉得有些惭愧。像是参与了一场不公平的审判,成为了某场设局里的刀斧手。未经考虑的批驳,和所有的舆论螺旋一起,最终杀死了一家自媒体。
尽管我曾百般提醒自己,举凡权力,皆不应被滥用,尤其在此刻。
我们处在一个极度不平衡的环境之中,在多数话题的讨论中,真正的原因是无法被讨论的,也正因此,稍有不慎,批评就走向了另一面:变成了弱者对弱者的攻讦。
在没有普遍性规则的世界里,任何一场决斗都是不公正的。
咪蒙有错吗?有。
那咪蒙和她的公司、员工该死吗?当然不。
咪蒙的粉丝们理应抬不起头吗?也未必。
2
不管你喜不喜欢,咪蒙活成了自媒体时代的一类标志。
尽管仍不喜欢,但不得不说,我羡慕咪蒙在公司倒闭时展现出来的那种气质。给员工发毕业证,是一种俏皮的反对,是以风趣表达我不认输,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家公司突然倒闭的外在原因。
说实话,真到公司解散,很少有哪家公司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很少有哪个创业英雄能如此从容。想想那些迄今还欠着用户押金的公司们,想想那些转移资产偷偷套现的创始人,想想声称会负责到底的贾跃亭。
以俏皮的反抗来收尾,咪蒙似乎还藏下了一种意犹未尽的伏笔。生意是一场持久反复的战争,真正的结束要么惨烈,要么悄无声息。咪蒙制造出来的这种惊喜和创意,有点像是事业半途时的一种铺垫。
而从合影和员工的反馈来看,咪蒙也有重新来过的底气。在几年时间里,咪蒙对内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凝聚力,对外,则成功捕获了一种狂热的粉丝激情。
3
咪蒙的价值,在于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咪蒙的爆款方法论是经过测试而有效的,如果不是中间出了纰漏,完全有可能批量复制更多小咪蒙。这套创作方法论,部分解决了自媒体无法规模复制的难题,是在一个极不稳定的传播环境里寻求情绪公约数的技艺。
除此之外,咪蒙也展示了社群运营的高级维度:以极简的创作方法,迅速制造一个精神导师。对外可以激发粉丝的狂热,对内,则足以营造一种互联网公司求之不得的洗脑氛围。
戏剧的是,咪蒙恰恰是倒在了方法论迷信上。那套剑走偏锋操纵情绪的路数,尽管流量有效,但若使用者无所敬畏,就会变成对常识的挑衅。太过迷信方法论,而忽略了方法论的使用有其范围和界限,历史上看,这是很多旁门左道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直到最后落幕,咪蒙仍然是这套方法论的佼佼者。
可惜的是,一次外力导致的突然死亡,真的能让咪蒙团队及其方法论迷信者开始反思吗?还是说,隐藏在俏皮之下的倔强,其实仍是一种不相信、不服气和不认错。
4
若借由自由讨论,有机会把上述问题说清楚,又或者,因为民意反弹而使得咪蒙用户出走,都将是一次难得的舆论升级机会。
外因致死,会强行阻断内在的反省。公共舆论场这么多年裹足不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每次讨论到一半,都会话题中断,万物萧然。
因此,那些萦绕的戾气、幼稚,仍将持久地萦绕下去。也正因此,咪蒙的方法论仍将有持久有效。
从纸媒、PC走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知音体和谣言体始终占据了内容方法论的顶峰,这很让人泄气。
咪蒙的倒掉,既不是谁的失败,也算不上谁的胜利。它只是一次不公平的赴死。
而陪葬的,是围观群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坏雷达(badradar),作者:胡涵Marvi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坏雷达©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1987.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创新!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