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是保证小康路上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都不少的重要举措。
那么在发展比较滞后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群众增收脱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临邑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抢抓支持性政策持续加力增效的大好机遇,完善“八个一批”和十个行业专项扶贫规划,精心补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坚持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力发展培育扶贫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重打造“一村一品”扶贫产业,确保贫困人口长期受益、稳定脱贫。
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以民族服饰、校服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扶贫车间是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缩影。
临邑县扶贫产业园精准就业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63岁的龙羊峡镇龙羊新村贫困户吴尕耕正和同伴们加紧赶制着学生床上三件套。裁剪、缝纫、修整、打包……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吴尕耕为了孙子上学,租住在县城,一年前靠当环卫工维持家用,深感体力不支。9月,原本就有缝纫技术的吴尕耕开始了自己的新工作——扶贫车间缝纫师。吴尕耕说,“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我们增收脱贫有奔头。
目前全县已建成铁盖乡托勒台村、沙珠玉乡上村、恰卜恰镇加拉村3个村级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126多户,月收入达1500元至4000元。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扶贫车间负责人余龙充满期待:“准备在全县所有深度贫困村创建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
实践证明,只有让贫困人口都掌握一个可谋生的手段,都拥有一项可持续的生计,贫困的脆弱性才能够克服,脱贫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巩固。
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短板”,观念上的“深度贫困”。内生动力不激活,即便在其他方面使再大的劲儿,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长久稳定脱贫。在这一点上,临邑县的做法值得借鉴。需要强调的是,在脱贫攻坚中,无论是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兜底扶贫等,都必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