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光启技术发布的多份公告显示,光启超材料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光启将在顺德、沈阳投建产业基地,其中顺德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制造基地将耗资近15亿元,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逾3亿元,资金来源均为公司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
光启技术作为军民融合领军企业,一直以基于超材料的新一代隐身技术吸引市场和业界关注。早在2018年,光启技术就曾公开表示,随着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和规模化量产,光启相关产品的应用面会越来越广,一旦批量生产的产品数量大于研制数量,将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顺德和沈阳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投产,无疑是光启产业化进程迈出的标志性一步,将强化我国在超材料,尤其是智能隐身装备领域的竞争力。
投建产业园基地 夯实超材料产业化落地
作为超材料第一股,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的发展备受瞩目,从此前在珠海航展等多个公开场合亮相的新一代隐身解决方案,到刚新鲜出炉的投建产业基地公告,无不提振行业与市场信心。
据公告披露,光启技术将分2期于顺德建设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制造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超过16亿元,净利润超过4亿元;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近3亿元,净利润近9千万元。
光启技术此番大手笔投建产业园基地,是基于公司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充分转化公司领先技术的需要,将有利于提升未来盈利水平。
早前,业界就普遍认为光启技术是全球率先可实现超材料 “按需定制”的公司,进入批产阶段后将迎来业务爆发。在去年珠海航展期间,光启技术就展示了航空、舰艇、导弹、无人机等多个新一代隐身解决方案,吸引来了军工领域的普遍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光启已实现从“产业培育”阶段进入“产业化”阶段的转变,进入超材料的规模量产时代。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光启的超材料产业化步伐远比外界所了解的快得多,目前,已经出现产能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的情况。
上述人士指出,此前光启技术超材料产能供给主要以深圳智能生产基地为主。据了解,该生产基地已经建成一条超材料生产线,具备了多种型号超材料产品量产能力,这为超材料创新技术发展提供了量产验证基地和工艺验证基地。
此次投建产业基地,将有助于光启技术超材料相关产品扩充产能,光启技术深度垂直的产业化体系进一步夯实。
军工领域表现强劲 未来营收可期
作为超材料应用最广泛的市场,军备需求一直是光启技术的重要市场。在2019年,光启技术已经在军工领域达成多个订单合作,据其4月初的一份公告显示,客户A与光启技术全资子公司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公司及双方军事代表机构签订了《军品配套产品订货合同》,要求光启尖端于2019年12月底前交付某超材料隐身产品一批,合同总金额达2596万元。
而在今年1月份,光启技术公告披露,公司签订了超材料舰艇隐身结构产品的首个批产合同,该合同总金额为2040万元。
据了解,得益于光启在超材料技术上积累的核心能力,目前,光启新一代隐身解决方案已在多个重点装备型号上应用,大幅提升了装备的隐身性能和对抗能力。
系列订单的签订,意味着光启技术具备新一代隐身技术的尖端装备不仅在航空装备应用领域逐步实现批产,还在舰艇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进一步论证了光启隐身装备业务优异的市场表现。
随着光启超材料技术在高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不断获得终端用户的认可,加之公司具备了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不但能够完成尖端技术的研发,亦可将技术转化成为契合市场需求的实际产品,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预计未来,随着超材料技术在更多高端装备领域的拓展应用和发展壮大,光启技术的市场影响力还将不断增强。
锚定超材料主航道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发力并非一日之功,在其成立的8年时间里,围绕着超材料产业化过程形成了一大批专利。目前,光启共申请专利逾50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优势,实现了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拥有超材料核心专利优势的光启,也不断推动超材料军转民应用,开拓民用场景和垂直领域的创新落地。
可喜的是,光启技术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突破也已经开花结果,不仅与上海保安服务总公司签订了价值高达1600万元的《智能头盔采购合同》,而且人工智能覆盖技术已应用多地。
据了解,人工智能覆盖技术基于光启新一代隐身技术的高性能建模、高并发计算、精细制造、大范围光电感知覆盖、高效率测试等五大内核技术,可应用于城市管理、教育、金融、医疗、商业、市民服务等众多垂直领域。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上海、重庆、河北等多地成功落地。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人工智能覆盖技术的应用范围有望快速扩大。
据悉,目前,光启已与联通在政企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除此之外,通讯领域的移动、电信;安防领域的宇视科技;人工智能领域的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以及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均对光启表示关注,并考虑合作等相关事宜。
分析人士表示,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的产业化落地速度远快于预期,通过对军工装备隐身解决方案的专研、民用场景的创新深挖,不断打造公司在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引领超材料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的普及应用,推动超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